陆小曼(1903年-1965年),江苏常州人,近代女画家 。师从刘海粟、陈半丁、贺天健等名家,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。曾参加新************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。陆小曼擅长戏剧,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《卞昆冈》。她还谙昆曲,也能演皮黄,写得一手好文章,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。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。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,享年63岁。
1909年,随母亲赴北京依父度日。
1918年,入北京圣心学堂读书。同年,陆定专门为她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。
1920年,被
北洋政府外交总长
顾维钧聘用兼职担任外交翻译,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。
1925年,年初与徐志摩进入热恋。8月拜
刘海粟为师学画。年底与王赓离婚。离婚时陆小曼年仅23岁。
1926年8月14日,与徐志摩订婚;10月与徐志摩结婚。
1926年10月(农历九月九日),新婚后的陆小曼依公公之命随徐志摩离开北京南下。
1927年,徐志摩夫妇从北京回到上海不久,就与翁瑞午相识。
1928年,7月与徐志摩合著的《卞昆冈》发行。同年夏,与徐志摩、
叶恭绰共游西湖。
1929年,参与中国女子书画会的成立筹备工作;5月接待泰戈尔;6月与翁瑞午等人游“西湖博览会”。
1931年11月19日,丈夫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罹难去世。12月,陆小曼应
邵洵美相邀,为徐志摩遗作《云游》作序。
1933年,整理徐志摩写的《眉轩琐语》,在《时代画报》第三卷第六期上发表,后来《眉轩琐语》收在陆小曼1947年所编的《志摩日记》里。
陆小曼成为慰劳会戏剧骨干时的照片
1934年,在第38期《论语》刊上初次对《爱眉小扎》作序。
1936年,经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图书《爱眉小扎》。同年,加入中国女子书画会。
1943年2月,在桂林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出版再次为《爱眉小扎》作序。
1947年3月,由晨光图书出版公司出版陆小曼后整理的徐志摩1918年的《西湖记》,1926年至1927年《眉轩琐语》,以及同志摩亲笔题名的《一本没有颜色的书》,和已出的《爱眉小扎》和《小曼日记》,共五个部分,总题为《志摩
1956年,4月受到
陈毅市长的关怀,被安排为
上海文史馆馆员。同年,入农工民主党,担任上海徐汇区支部委员。
1958年,成为
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,并参加上海美术家协会。
1965年,4月3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。
众所周知的,往往是陆小曼与徐志摩“恨不相逢未嫁时”的初遇,以及两人冲破重阻碍最终结缘的轶闻,却鲜知陆小曼与“中国女子书画会”的深厚渊源。
1929年陆小曼便已加入创立中国女子书画会的筹备工作中;1934年4月30日,中国女子书画会在上海海宁路890号(即主席冯文凤寓所地址)成立,陆小曼作为第一批会员与丁筠碧一同负责宣传工作。
“中国女子书画会”(1934-1949)是************个女子美术社团,也是规模强大、持续最久的一个民间女性画会。它像是温暖的“娘家”,女艺术家们相聚于此,并由此起航,大方地向社会秀出自己的才华;它的存在,更是“中国女画家群体意识觉醒的标志”。先后加入的女艺术家如陈小翠、李秋君、吴青霞、顾青瑶、鲍亚辉、何香凝、潘玉良等人群英荟萃,使中国女子书画会“盛极一时”;众姝有着迥异的背景、性格、师承、画风,其作品自然各具特色;形式丰富的年展、小型展、群展及各展接连不断,作品的“润格”(或称“润例”)也因人而异。
陶咏白、李湜(2000)以艺术思潮和倾向为准绳,将会员们分为继承传统的“新闺秀”、推广西画的“新女性”和献身社会的“革命者”三派。王韧(2008)则称“闺阁派”、“西学派”并特别将陶、李所说的“革命者”改称为“革命折衷派”,即“革命派”加上“折衷派”:她认为这一派的女艺术家以社会和艺术变革为己任,同时融贯中西,兼具前一种分类里“革命者”和“新女性”的特质。在笔者看来,中国女子书画会的成立是西风东渐的结果之一,也是女性思潮蔓延至艺术领域的表现,因而单从艺术角度就事论事地讲,采取陶咏白、李湜之说或许更为妥当。